常常一起球敘的前輩在近期球敘觀察我的上下桿說我大概有20%的機率會有挖地瓜擊球,我說同意,因為我沒有把精進球技的重心跟時間放在練球所以這是很合理的下場表現及結果。除此之外我也放棄打了十年左右的刀背球桿及跟自己曾經打得出的長鐵刺針球道別了。雖然換了一套淺凹背球桿但我對桿身的堅持讓我持續健身訓練肌耐力及柔軟度以駕御練習場教練及亞洲球具店不賣的桿身,所以全套從美國訂購就成了比較有效率的方法。其實我的桿身及配種也就跟LPGA女子選手類似,因為業餘男子能練成的肌耐力應該有機會跟職業女子選手類似吧。看到很多孔武有力的男生揮著輕量化的球桿帶著Q軟的桿身,若又上下桿大曲腕時,我就等著他們幾洞後因爲這些變數而桿數大失血了。
回到曲腕這事,每一派的教練講法都不一樣,我的打法是下桿觸球後將左手腕延遲曲腕到送桿才翻腕,所以我在下桿到送桿時代表桿免方正的左手腕是ㄧ直持續面向目標的,所以這方式揮桿的失擊球就是:那不達,然後球低低的往前滾一些距離,這種方式的失擊球是可以被接受的,誰叫我沒有花時間在練習場訓練精準擊球。反之,大部分的業餘球友其實還蠻喜歡用大量的曲腕上下桿做出類似職業球員的動作,但是此類小肌肉過多的失擊球伴隨而來的就是大右曲、大左推等各種方向的糟糕表現,沒辦法,這就是一般中高差點出現的主要原因之ㄧ。所以,曲腕要慎重,以右手球友而言,下桿觸球到送桿時左手手套的商標就代表著你的桿面,如何維持桿面方正擊球,請球友們慎思。
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雜誌, Golf, Golf swing, 部落格,
高爾夫球揮桿, 高爾夫球差點, 高爾夫球教練, 部落客,
高爾夫球桿, 高爾夫球具店, 高爾夫球教學, 挖起桿,
高爾夫練習場, 高爾夫球鞋, 一號木桿, 混血木桿,
小雞腿球桿, 鐵桿組, 短鐵桿, 中鐵桿, 短鐵桿, 推桿,
Titleist, Taylor Made, Callaway, Pine, Nike, FOOTJOY, ecco,
XXIO, SRIXON, 高爾夫球四大賽, 萊德杯, 台灣公開賽,
Tiger Woods, PGA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英國公開賽,
曾雅妮, 王建民, 陳偉殷, 戴資穎, 高寶璟, 崔羅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