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桿是一個很個人化的細節,當所有動作、節奏都正確但擊球動能卻無法完整傳遞時,一定要再檢視自己的握桿是否something wrong?自己長鐵全揮桿動能已跑掉5年了吧,這幾年來只要是練球及下場右手食指一定纏著透氣膠帶否則很可能將右手食指磨破皮。之前一直想著兩隻手要儘可能的掌握住握把多一點面積以在下桿觸球完整傳遞擊球動能,殊不知此概念做過頭可能變成右手對左手包覆性不足,產生在擊球瞬間動能傳遞減損跟擊球方向的偏差。
在開球及球道木桿上,因為容錯率較大的關係還好,短鐵的半揮桿即使失擊球但因為左手腕不隨便翻腕,控球也還過得去,但在中長鐵就不是那麼好混了,尤其個人使用的是甜蜜點較小的淺凹背鐵桿。在鬆散的握桿之下8鐵以下的球桿距離不但變短且不停球,5-7鐵的距離更是一樣短短的,4鐵更是打不起來而暫時拿出桿袋供起來了。到了最近這兩場,嘗試在握桿時將右手手掌更緊密的包覆住左手,而且將右手食指如扣扳機一般更緊實的與其他四指一起包覆住左手大拇指,以減少下桿觸球時球桿鬆掉造成動能傳遞衰減及桿面右偏,又因減少右手手指在握把上過度的力矩加強左手帶動下桿的一致性。這樣的細微調整不但球敘後右手食指沒有再磨破皮而且原來偶爾出現的右偏右推球也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更佳的控球、更一致的小左曲及更佳的桿數(連兩場桿數over 個位數,共抓3鳥18個par)。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年LPGA美國女子錦標賽冠軍田仁智在現役女子職業選手中開球距離僅排名約117名左右,但今年的四大賽之一的女子PGA錦標賽場國會山莊球場全長卻超過6800碼以上讓一堆大砲手虎視眈眈,而且其果嶺不但難停球果嶺及球道邊的第一層長草更是雜亂的深草而最好避而遠之。在此種球場狀況之下,田仁智在賽前選擇將其球袋中比較不會停球的3號及4號小雞腿抽換成大角度的7號及9號球道木桿。此一選擇不僅彌補了開球距離的不足而且不論在3、4或5桿洞長距離上果嶺那一桿,超過20度的球道木桿相對於小雞腿更能擊出高彈道而有機會增加par on的機會。此招數之前Dustin Johnson跟小麥也在類似的球場用過。球桿的策略選擇真的很重要,年紀漸長的球友在接桿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球桿,變成球局致勝的重要關鍵。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前輩的盛情難卻之下,到了球場練習果嶺參加他們的切推練習,大熱天之下一些前輩每天下午準時報到來這裡練習切推,自認自己推桿還行的我下場跟他們玩長推趣味競賽,沒想到玩到一半就已經輸了5到10桿了。難怪平常下場時他們在小抓推桿比賽時贏面大。成功沒有捷徑跟僥倖,都是ㄧ步一腳印慢慢積累的實力。所以業餘球友們說不練球就能把這相對複雜的運動打好、進步,還是異想天開了。蔡依林都說自己是地材了,何況是普通業餘球友的我們,若想要在高球運動持續進步,真的要學學這些年紀漸長距離沒有那麼遠的前輩們,怎麼扎扎實實的把一切一推做到位以維持競爭力。開球是表演、贏錢靠切推,真是高球生涯的金句名言。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6/21風和日麗的日子,跟兩名老友到林口第一打早球。上半場表現正常也推進了兩個10-15呎推桿,到了下半場一號木距離出來且固定小左曲球路,接桿的5/7號木跟中短鐵也穩定擊球增加par on機會。14洞406碼開球後順著左狗腿的小左曲取得了距離的優勢,第二桿剩下130碼但球高腳低。拿出Titleist DG S300的8鐵3/4下桿,球乖乖的on在旗子左側約10呎上坡推桿。走上果嶺後觀察上坡慢抓個左洞內推出就抓鳥了。
接著第15洞446碼的長四桿右狗腿盲眼洞,今天旗子插在果嶺最右邊的龜背上,一號木開球出去放在球道正中間但旗子被右邊山坡的樹梢擋住無法直攻,剩下190碼拿出去年一桿進洞的萬能7號球道木桿輕鬆打到左邊edge長草,從果嶺左下角長草到右上角旗子還有15碼左右,雖然一路上坡但過了旗子後卻是短邊的下坡,判讀了一下覺得直打低滾球接近旗桿就行,接著拿著P桿執行1/4不曲腕低滾球,只見到球直直的往旗桿過去,又進了,連兩鳥。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邁入第三年了,因應與病毒共存的下場模式,很多球友就是打完18洞快閃不在餐廳用餐。真的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所以敝人在下我就反向操作在球友們都不在球場用餐的時候來享受五星級飯店般的球場美食了。希望大家在防疫之下看看怎麼讓高球產業能持續發展下去。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半路出家的業餘球友,沒有正規或從小培養出來的擊球手感,看到類職業等級教練又直又遠又一致性的擊球,真的只能望球興嘆了。所以請教練們也好好想一想看如何讓沒有良好肌肉記憶而且肌耐力、柔軟度也大不如職業選手的半路出家三輪車球友,能有一套合適可用的進步學習方式,可能才是普及此運動到一般普羅大眾的一個好方式。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藥劑師的專業分享,供各位球友參考:
基本上,病毒無藥可治,所謂病毒的藥是針對其產生的併發症來治療,只要病情不惡化,約十來天,病毒就離開了,問題是你個人的免疫力要能擋住這十幾天。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業餘高爾夫球友來說,網路上專業教練的教學、職業球員的揮桿分析及擊球小tips等都是很有道理及正確的,只是你做不到。專業人士成功的背後都有別人不知的心酸血淚史,所以建議平常忙於其他事務的業餘球友,不妨試試看怎樣儘量讓自己下場時的表現跟得上高爾夫專業而非一輩子望球興嘆(OB跟下水的壞球,就像變心的女友[或男友]回不來了)。
業餘球友精進高爾夫就要像阿甘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高氣爽,在好友盛情邀約下來當個球隊來賓吧,5:50開球都沒睡醒,前面三洞比洞賽打的亂七八糟,第四洞是果嶺正前方有個深沙坑且旗位在前的140碼三桿洞,上一洞才打了個斜飛球下水輸錢,還是保守一點拿大一號打個半揮桿吧。只見這球ㄧ出去球路是個常打的draw球路,小白球閃過前沙坑後右往左往旗子方向彈了兩下就進了。天氣好、人又對,一桿進洞又來了。感謝各位好球友陪伴。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LPGA純絲錦標賽,最後一洞類似長安球場難度前幾的左狗腿左邊懸崖打歪就會罰桿的四桿洞,再看了一次更像南峰球場一個打太左就會下水的左狗腿四桿洞,開完球後徐薇凌的球不僅比泰國一姊短了20幾碼更比Jessica Koada短了近60碼,不過只見她維持本場賽事一貫的穩健節奏將球on上果嶺並以2推收下7年來在美國奮戰的首冠。這再次親身驗證了蔡依林的地材說,持續堅持及奮戰不懈終於開花結果。在一向只在乎距離、距離、距離的男子美巡賽場上,距離不長的男子選手勝出的空間不斷的被壓縮。反之在女子賽場上,就有比較多的球場及用桿策略值得業餘球友多加觀摩,譬如距離較短的女子選手的接桿策略就非常值得ㄧ般球友們學習。筆者在約ㄧ年前看到高球雜誌專訪徐薇凌的小雞腿、7木及5鐵接桿策略後,選定了後兩者當成長洞的選桿策略,也有了不錯的效果,包含今年5月初以7號木桿完成了人生第二次的ㄧ桿進洞。建議球友們可上網搜尋徐薇凌的選桿文章,說不定會有不錯的體悟跟收穫。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il Mickelson 在30年前拿了他第一個PGA巡迴賽的冠軍,然後在30年後舉起了他第6座的四大賽冠軍獎盃。在後老虎伍茲時代,群雄並起但一直缺乏一位巨星的混戰時期,老米在7800多碼的變態球場還能發揮出頂尖球技及超遠距離,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讓同輩與後輩有了彼可以取而代之的夢想。
現代高爾夫講究力與美的結合,已非9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大家對高球選手的想像與理解,可惜在業餘高爾夫這塊市場看起來卻沒有跟上職業選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步伐,造成現代高爾夫職業球員跟業餘球友全方位球技、體能、體態上極大的落差。看看Phil今日巨星般的體態跟大部分業餘球友把下場當散心的心態,真的是態度決定了從事這項項運動球友的高度,一點也沒錯。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現代業餘球友最喜歡的小雞腿木桿,個人是使用比5號木桿略短但比小雞腿略長的7號木桿來做190碼左右的中繼桿,21度的桿面加上跟所有球道木桿同樣的揮桿方式,讓近期已沒有時間練球的我不用花時間去適應不同種類球桿(開球、球道木、小雞腿、鐵桿)視覺差異產生的揮桿調適。然後又因為不常練球無法跟上專業教練全揮桿的完美擊球及一致性,故在下場時所有的揮桿都嘗試縮小上桿幅度以最短的上下桿擊球減少上桿轉下桿時各種能量及肌肉、關節角度轉換造成的方向及擊球動能損失的變數。還好近年來在維持核心肌群上下了一些功夫,所以在下場後幾洞就能掌握到以下盤帶動上半身之大肌肉擊球的方式把球打的比幾年前還遠,並且出球方向一致性也高。所以業餘球友若能較為一致的以甜蜜點擊球,可能比上桿很大但卻常常失擊更能體會到讓球聽話的高爾夫球樂趣,供較沒時間練球的業餘球友參考。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隔上回在越南的155碼鐵桿一桿進洞,這次是首次在台灣一桿進洞。今天湊人數當朋友練習課的球友,見識到李教練在7000碼藍tee還打出7字初的職業身手。下場桿弟點球桿我才發現忘了帶推桿,真是太不小心了⋯⋯。ㄧ路打到楊梅球場第15洞三桿洞,今天旗子都插得很遠,剛來一年的桿弟建議打195碼,剛剛請教了李教練現代高球的架tee擊球方式,就試著來做些微調。楊梅球場果嶺也多是前低後高,所以在些微逆風的狀況下抽出從美國訂製進口的7號木桿(個人不習慣小雞腿故學部分亞洲LPGA選手買了這隻),在用7-8分力之下平順下桿以甜蜜點將21度木桿的角度發揮出來,只見打出自己最喜歡的high draw後球在旗子右前落地後彈兩下彎進洞。這球路跟上回一桿進洞的6鐵彈道一模一樣,能打出自己喜歡的球路,真好。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潘又再次在PGA美巡賽證明自己頂尖球員的實力,真的很不簡單。但培養頂尖球員有很多非術科的路子要走,之前球敘跟某銀行董事同一組,他說為了培養女兒走上這條路,自己也打遍了歐洲、美國很多球場,到最後自己變成了業餘單差點而女兒卻放棄成為職業球員了。聽了此段談話真是令人莞爾,要知道男子PGA殿堂是比女子難度還要高的,所以以小潘的身體條件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了。在海外打高爾夫球要能出人頭地除了天賦及苦練外,還有學識、心理素質、語文、待人處事、經營團隊、持續重訓及適應國外文化等等要做,尤其是面對低潮時,如何自處及重建,除了團隊、親友的支持之外,若是沒有足夠的學識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走出困境,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就消失於球壇了。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結束的PGA巡迴賽,小潘以漂亮的抓鳥首尾取得了第三名的席次,真的很不簡單,小潘加油。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一位業餘球友說過一個理論,業餘何必太認真,在球道上只要是一個小碗的範圍,擦個球後再置球是無可厚非的的,會打的下一桿還是打得好,不會打的,即使移到完美球位,下一桿還是失誤的機率大。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篩撞壁短切、球道木補距離、精準鐵杆、5呎內幾乎零失誤推桿等等的好表現,小潘在2021 Honda菁英賽第三天的-5就把同組的左手怪傑Phil Mickelson比下去了。小潘加油!!!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款Golf Star(中文翻譯:高爾夫球之星)好像是2014年首發的遊戲,有別於其它高爾夫球遊戲的高動漫或娛樂性,這款遊戲除了距離可讓業餘球友有爽度之外,其它在擊球技巧及救球上盡量做到與實際下場相仿,所以是一款娛樂性高又可以練習一些下場處理球位策略的好玩手遊。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上一場阿諾帕瑪錦標賽一樣,球員錦標賽又上演同樣的戲碼,遠跟準的對決。DeChambeau的遠已不用再多做證明,從四大賽的美國公開賽到2021年的阿諾帕瑪菁英賽,他把五桿洞當短四桿洞來打,四桿洞當長三桿洞來打,充分利用了USGA想修理距離短球員的歪理(小潘辛苦了),反向過來修理這些不懂高球濫觴又高高在上的規則制定者。因為球場已拉長到一般球友瞠目結舌的遠,現在這般人又開始想著要怎麽限制這些開球320碼的PGA大砲打遠了,可笑。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