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良好的一號木桿直球的開球變成又高又無力的大右曲球,好吧,這就是高爾夫球運動離開教練自學後必經的痛苦之路,因為自己自以為是的用力擊球久而久讓良好肌肉記憶消失之後,出現的是很奇怪的開球動作及結果,然後就開始了我這幾年修正大右曲的漫漫長路了。以左邊為主動的擊球變成右手過度用力、上桿過大造成上桿頂點到下桿右膝蓋起伏過大的outside in下桿路徑、球位太靠近左腳以及桿面外開、下桿擊球節奏過快手部超前、下桿擊球沒有向目標線送桿而提早往左後方收桿、下桿後沒有將重心移到左腳外側反而重心逆轉及過早抬頭看球…………、等等等等。哎,經過朋友時而提點及自我反省確認這些問題,逐步修正一個一個問題是很痛苦的,肌肉記憶不會一夕之間跑掉但錯誤的動作一旦變成習慣要修正就很難。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圖是擷取Tiger Woods揮桿擊球時下桿刷過草皮的放大圖,這也是我鐵桿擊球一直強調的如何讓桿面溝槽完全吃到球面以創造良好球質的破風球及落地急停球。所以即使最長的鐵桿我的球位設定也是在兩腳正中球位,越短的球桿球位則設定越靠近右腳以在下桿出球後創造出類似職業球員的擊球品質。現在的業餘球友常常被教導用更輕的球桿然後設定將球靠近左腳打長鐵桿及高拋球,雖然說可行但無法善用球桿的桿面角度及溝槽創造出更好的擊球品質,這點滿可惜的!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高球教學說推桿是最個人化的球技,其實推桿也是進階球友及常常小賭球友最注重的一桿,學球十餘年敝人在下我的推桿向來就是弱項,破百了以後怎麼下場就是在90幾桿,雖然還是贏過一堆三輪車球友但每回小賭必是老球皮們的最佳球伴,因為業餘小抓中推桿代表的不但可能是致勝的一桿也是贏錢的關鍵,這兩年來下場除了常常被好心的資深桿弟糾正外也被資深球友唸說我推桿太隨便了,不只準備動作隨便,推桿鬆散還常常抬頭偷看,以至於推桿時而左曲時而右曲,短推常常歪掉,中距離及birdie推桿常常無法過洞而長距離推桿更是離譜的三到四推,難怪破百後球技就停滯在90幾桿了而且還是小抓球友眼中人見人愛的好咖,因為他們覺得我再怎麼會打還是會在果嶺上陣亡。所以痛定思痛之後集結了過去教練教學知識以及各方大德忠告,再加上自己逐步修正站姿、握力、肩膀帶動、右手不主動、方正擊球、平順上下桿、下桿後不偷看以及專注的推桿設定等種種修正後終於慢慢有所進步。但我知道因為個人推桿球技已荒廢許久故進步的拼圖也只能慢慢建立回來,良好的觀念跟肌肉記憶也可能又會因為一時知疏忽而又失去,所以推桿是我現在球技維持的重中之重。一位資深抓球球友曾經跟我說過"推桿無我",好深奧的禪學啊。做自己的老師難沒想到要修正一項自己球技的缺失更難,但就是這有難度的運動讓球友不自知的著迷,繼續加油吧!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看到曾雅妮的電視專訪,聽到他說揮桿姿勢調整已到一個段落再來就是實際上場的驗收跟比賽了,曾雅妮從2011年後就開始長時期的調整,希望此次的調整對她有幫助。一般業餘球友由於缺乏職業球員的整個完整團隊協助,學習的腳步是片段而且缺乏系統的,有的是資深球友在旁協助有的則是上了十到數十堂的練習課就出師。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看了無數的教學影片、雜誌跟網路文章自我發想、練功。拼命到練習場累積擊球數或花很多時間下場累積實戰經驗,筆者這十來年看了很多球友很努力的想突破瓶頸,這其中的少數人真的進步神速但絕大部分的業餘球友卻在原地踏步或停留在100桿出頭無法離開三輪車一族,球友難以進步的原因雖然很多但絕大部分失敗的主因就是無法做自己的老師自我學習成長。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回到山溪地球場球敘碰到長春資格考試,幾個月後過來又碰到Q4的青少年錦標賽,筆者接著此比賽的最後一組開球,原本以為青少年應該至少是國中生但到場後才發現有小學中低年級生下場比賽,面對這些小學生球友,桿弟除了要做到日常應有的服務外還要身兼保姆之職真是辛苦了。那天比賽最後一組是7:50分開球,但看到7:30過後還有家長帶著小朋友姍姍來遲,有的小朋友還帶著一副臭臉過來,比賽結束後也有看到家長安慰著因打不好而心情沮喪在哭泣的女兒。看見來比賽的家長們目送小孩第一洞開球後就回到休息區等待5個小時,實在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也因為前面的小朋友實力良莠不齊,這場球我跟朋友也是打打停停總共五個半小時才打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幾乎每一洞的果嶺都被小朋友的鞋釘刮得傷痕累累,所以修補果嶺的工作就落在我這組的桿弟跟球友身上了。這錦標賽雖然立意良善但看到實際的內容後覺得家長跟小朋友的教練們實在應該看看一些並未準備好下場或球技未達一定水準的小朋友是否來這半天真的能有實質的收穫?還是只是大家花錢來踏青跟享受陽光罷了。高爾夫球是重質也重量的運動,除了要先有良好的觀念及按部就班的從基本功夫學起外,還需小朋友具備相當的熱情及持續的動機才有機會質量並重的把此運動變成自己的東西。一些有經濟能力的家長花錢花時間栽培小孩從事此運動,但若以為只要有量就能提升小孩的高爾夫球專業素質,可能會讓所有的家長大失所望了。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百一直是球友接觸高爾夫球運動後的門檻,這目標也成為三輪車假日球友一輩子的天險,假日球友除了因缺少高球運動所必須具備的良好肌肉記憶而無法維持穩定的桿數之外,也常迷思在開球求遠而不求準的謬誤中。另外在練習場練習時也因為無目標式的擊球而既費時又無效。舉短切練習為例,很多業餘球友常常拿著一籃球就開始漫無目標的往前切球,切了幾十或幾百顆球就在自己的練習球道上排成一條長長的球龍,但進階球員因為知道一切一推是緊守低桿數的王道,故每一切球絕對會有方向及目標性,在執行完一定數量定點的短切練習之後就會看到一堆一堆非常集中的球堆而非一長條鬆散的球龍。110桿以上的球友可能在各方面的球技都還需要教練多指導提點,但對於在105~110桿的球友除了三桿洞之外若能穩定的200碼開球並控制方向以接桿將球打到果嶺附近,剩下的就是破百的關鍵了,單差點的球友在果嶺週邊的處理以一切一推居多,90桿左右的球友也有相當的機會一切兩推收掉該洞,但三輪車球友卻可能變成一切三推或兩切兩推才能完成一洞,一來一回的差距難怪永遠只能在105桿附近掙扎,若下場當日狀況一差或跑到不熟悉的球場可能又會退到110桿以上而懊惱不已。105桿左右的球友要破百就差那麼一點點,球友們可審視自己目前無法破百的原因在哪?對症下藥才才有機會早日脫離三輪車一族。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到這種狀況通常是令人滿沮喪的,原本良好的揮桿及筆直的球路有可能一夕之間全部消失,造成這種原因不外乎是受了傷或是原本的動作被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逐步改掉之後,在某一天此錯誤的肌肉記憶變成了固定的揮桿姿勢所造成。球友們碰到這類狀況莫驚慌,一般而言若良好的揮桿一夕不見之後絕對不是憤怒的拿一號木桿到練習場打個數百球,反而更應該做的是檢視自己的基本握桿、設定、站姿及揮桿節奏有無變異,其次就是回到短桿的半揮桿擊球看看自己的半揮桿能否正常將球揮擊出去?打出去的球彈道跟方向如何?落地後球的滾動方向為何?心裡有了底之後再根據這些資訊自己做揮桿的微調或請教練幫忙看問題出在哪裡。一般初學者常常在揮桿跑掉以後還是以自己想像的方式在調整全揮桿,其實所有揮桿的調整都是從半揮桿的揮桿路徑來看球是否能擊中?擊中球後扎不扎實?以及下桿後球的飛行路徑跟落地後有無異常滾動來研判問題。一昧的調整全揮桿的上桿頂點或是收桿動作是最常見但也最沒有對症下藥的教學,可是感覺練習場不少教練好像常常在幫球友調整這些靜態動作,而忘記了良好的高爾夫球擊球是一個零點幾秒快速且正確的連貫性動作才有辦法順利完成的,所謂見微知著及上述的觀點可知從動態的半揮桿擊球來看球友們的問題似乎是更務實且有效的。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跟三輪車球隊的球友打球,只見其中一位無論球位、站位、旗位或上下坡都是用同一種高拋的方式嘗試將球切近洞口,然而由於是初學者的關係常常因為無法做出良好的控球而無法駕輕就熟殊為可惜。其實在果嶺週邊的短切球若不是非常特殊的過水、過沙坑以及旗位在短邊欠缺滾動空間,應該以最簡單及低失誤率的方式來處理,由於上果嶺的那桿關乎著下一桿的推桿難易及成績,個人覺得若能切低球上去絕對不要用高拋,但各種低切球是需要練習手感跟熟悉各種不同短桿出球後的滾飛比,所以這部分的練習非常重要。其次,很多果嶺週邊的短切關乎著地形地物跟球位站位等問題,這部分在練習場體會不到故唯有靠下場經驗的累積才有辦法逐漸抓到訣竅。總之,建議初學球友在經驗不足及尚未建立穩固的良好肌肉記憶之前,用風險越小及越簡單的短切處理方式應該是一個比較務實的做法,果嶺邊高拋球就好比偶一為之的開球300碼一樣,對非單差點球友來說都僅只能當表演來欣賞而已。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在練習場或下場擊球,常常看到業餘球友只有一種揮桿方式那就是奮力一擊。其實以職業或單差點球員而言,除了以木桿開球之外平順的3/4或1/2的揮桿是最有效率而不浪費體力的揮桿。LPGA知名球星Lexi Thompson在2017年接受某高球雜誌訪問時說到其鐵桿擊球時若越能讓球保持低彈道越能讓她打出好桿數,她還進一步提到在面對大部分進攻果嶺的時候自己會打出3/4的控制型揮桿,這主要是為了避免讓球飛得老高並確保球的飛行路線在自己設定的目標線上。Lexi也提到她當然知道可以用短一號的球桿全力揮桿讓球上到果嶺,但以長一號球桿的輕鬆打法卻更能保持下桿時桿面方正觸球的機率,最後其特別忠告容易打出右曲球的球友,當以鐵桿向下擊球時要避免過陡的角度觸球以利桿面方正出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句話形容高爾夫: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
一句話形容打不好的球桿或球場:你不理它,他不理你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來下場球敘不時有球友說我的揮桿動作獨特,最近下場時某球場的資深桿弟也對我說,近幾年已很少看到跟我一樣的壓桿打法了,看起來是在打老人球但是卻又是有距離的擊球。回想一下現代高爾夫門派眾多又滿多是強調上半身力量以及曲腕回正擊球,科技的進步亦讓球友們除了球桿選擇多樣化之外也能以較輕鬆的方式將球打高打遠,然而回想起初學時教練提點我的話,現在你學習的以一種姿勢駕馭所有球桿的打法,若能習慣且將此打法固定下來則可一輩子適用而不用再做修改,頂多是年紀大後換相對輕一點的鐵桿身或將刀背換成淺凹背桿頭就行。仔細檢討一下現代人的生活變得繁複多變,我發現現代高爾夫球球具之技術演變也因為商業化的需求變得更加繁雜,十年前沒有混血木桿也沒有中空鐵桿造型的鐵木桿吧?十年前的推桿不管是握把、桿頭造型或者長度都比較單一且標準化吧?十年前的木桿之桿面角度並非可調式的吧?十年前的高爾夫球手套材質比較單一且球鞋也較講究具有鞋釘以加強抓地力吧?以上的問句並不是說變化或科技進步不好,只是若隨著年紀漸長球友講究的是減法生活以快意人生的話,為何在自己喜歡的高爾夫球運動要變成那麼多的加法出來呢?若是球靜止放在地上讓球友打都還因變數一堆而絞盡腦汁的想追求永無止境的進步空間,那是否讓此運動變數少一點的打法跟想法會比較簡單跟容易執行呢?以上論述見仁見智因為就像個人衣著一樣,2000年後的球王John Daly跟Tiger Woods就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一位穿著選色前衛花俏而另一位則選擇簡樸素色的穿著,讓球友自行判斷往哪個方向邁進吧。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球友在下場或練習場打了一記壞球後常聽到同場球友甚或一些教練跟此球友說:剛剛你這球腰轉太快(慢)手太慢(快),這一說好啦,從此迷惑的球友在當天的球敘或練球就一直在改這個被提出來的問題,但腰跟手的配合又不像是現代的多功能腳踏車一樣可以前後齒輪設定固定變速,只要做段速調整就可輕易上手,故通常被指正此問題的球友在當下都還是走不出揮桿的低潮。其實理解高球揮桿理論就可知道以慣用手為右手的球友下桿時因為正確的設定已讓身體上半身的三角形牢不可分故左上臂跟上半身在下桿時是一體轉動的,故手跟腰配合不上的問題在設定正確的下桿時是不會產生的,但若是設定時上半身跟兩手大臂就鬆散或是下桿時以手臂為主動過於快速下桿,就可能會造成因手跟腰配合不上的壞球產生,但此現象若是解釋成腰轉太快(慢)手太慢(快)那要如何調整?因為手跟腰是沒有變速器來設定固定檔位的,故什麼是快?如何變慢?都只是無法測定的形容詞而已。所以建議球友下回碰到類似狀況還是從設定開始看起,然後是平順呼吸配合整體的揮桿節奏來做調整才比較可能抓回屬於自己良好的揮桿。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9.5度的一號木桿外,筆者現在球袋中有15跟19度的三號木及五號木桿,還有一套刀背2鐵到P桿的鐵桿組跟三支挖起桿,再加上上場必帶的推桿早就超過下場規定的14支球桿的數量,故每回下場前都要依照各球場狀況準備球桿。雖然現在上場時球袋中沒有所謂的小雞腿木桿,但我高球生涯中還是不時在嘗試這類的球桿,因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最早的小賭球友是拿了一組從6號鐵到P桿的套桿跟15, 19, 24度的三隻小雞腿在跟我拚搏的,而且他還發揮的不錯呢。15度的小雞腿我比較少打因為長度跟五號木桿接近了,而24度的雖然練過然而卻因為角度太大讓我覺得求距離功能性不大,故19度的小雞腿就成為我拿來跟現有球桿比較的標的了。
以球桿廠商製作的標準長度各類球桿而言,19度的小雞腿跟五號球道木桿一樣是碳纖維桿身但長度稍短,但比我桿袋中同樣桿面角度19度的2號鐵桿長度又稍長,在三種球桿同樣的D2揮桿重心之下,易打性方面小雞腿絕對勝出而且擊中球甜蜜點時它的飛行彈道類似長鐵桿,會先低竄再飛高。五號木桿因為長度稍長故易打性稍差,但是擊中甜蜜點時的球會竄的比較高,此點特性在順風時球飛行距離可比小雞腿遠而在逆風時也相對有較佳的停球效果。同樣角度的刀背2號鐵桿(DG 300)當然是最難上手的,但退而求其次拿3鐵(22度)與4鐵(25度)的甜蜜點擊球跟此小雞腿做比較,發現出球後的飛行彈道、飛行距離是類似的,但差別在小雞腿的球落地後滾動距離會較多但因為易打故飛行方向相對就比較發散了。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不容易用一號木桿打了一記漂亮的開球,但小白球卻運氣欠佳的滾進了球道沙坑,此時若恰巧屬於困難球位譬如球卡在沙坑壁、荷包蛋球位或球友站位困難時,就只能以脫困的心態來救球。然而若是球位落在在平坦的淺沙坑中間時則若具備正確的解球觀念與技巧,則球友大有可能將球打出並送到自己想要的下一桿位置。一般初學與進階球友頭痛的球道沙坑為何如此難以處理,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球友的站位跟球位都是與正常情況相去甚遠的,然後很多球友在上下桿又習慣以手部動作較多的曲腕砍擊來打球,故這些都是球道沙坑擊球的大忌。在平坦球道沙坑擊球前首先要有將球救出沙坑就是好球的概念,其次在站位方面也是要跟在果嶺邊沙坑一樣向下採實踩穩,設定時將球位置中以免下桿時桿面先打進沙中,然後在上下桿時必須要有淺平揮桿以乾淨擊球的準備,上桿小一點然後因為站在沙中故只能以有限的動能轉移平順下桿,擊中球時手腕務必別亂曲腕以免擊球動能被沙給吃掉,若前面重點都能做到則球友們就非常有機會以桿面乾淨擊球或稍微top的方式擊球後將球送出沙坑並達到一定的距離。此類沙坑擊球有一點1/2上桿打出有距離低飛球的味道,但因為還是屬於特殊球位故要注意的擊球要點更多。此外,平坦球位的沙坑擊球除了可以用鐵桿之外,底角寬大的混血木桿及球道木桿也適合在此球位執行球道沙坑擊球脫困,希望此篇的說明對球友長距離沙坑擊球有所助益。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上桿的劈起球跟1/4上桿的劈起球一樣都是不需全力擊球的揮桿,依照不同的仰角1/2劈起球常常應用在業餘球友40到70碼的上果嶺擊球,故是否能順利執行一切一推以給前一桿已上果嶺的球友壓力這一桿就至關重要了。一般而言球友以高仰角的挖起桿平順上下桿來執行此劈起球,將具有高拋彈道及鬆軟的落地即停的效果,然而筆者認為其實每一隻球桿都可以視不同的球位用1/2上桿的方式揮桿,譬如熱身不足上場的前幾洞開球跟擊球、強風時的低飛球、山坡上之困難球位的救球、硬地球道解球、球道沙坑擊球跟樹下的低飛擊球等等,故此類超過70碼以上的半揮桿擊球其實跟所謂的punch擊球可產生類似的低飛球效果。另由於1/2揮桿是全揮桿擊球的基礎故幾乎所有職業球員比賽前的熱身都是從此類劈起球開始而到一號木桿結束。然而據筆者在練習場的觀察業餘球友卻恰恰反向操作,幾乎沒有人重視1/2上桿的練球,一般教練在教球時也只是在調整學員的全揮桿及設定等缺失,此類本末倒置的學習跟練球不但收效不好而且容易受傷,希望球友參考本篇理論後未來在球技進步之路上不受傷的順利向前邁進。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一篇講完PGA職業球員Jodern Speith下桿及送桿動作後,本篇以全揮桿電腦模擬俯視圖來解析業餘球員與職業球員從下桿到送桿上的差異。下面六個圖分別為差點5的業餘球員及某PGA球員的觸球及送桿動作,前兩圖比較出下桿後業餘球友很快的就將桿頭往左後方收桿,但職業球員卻在擊中球後仍然將桿頭往前送以取得筆直的出球路徑。會有如此的差異可有中間兩圖來做解析,業餘球友下桿觸球時手與桿身相對位置較為平行,但職業球員觸球瞬間球位卻是在雙手握桿之後端以產生延遲翻腕的巨大動能。最後全身正面觸球的兩圖也讓球友看出業餘球友觸球時因為握桿的雙手與桿面幾乎是平行的,身體傳遞到手部再到桿面的擊球動能在此瞬間猷如強弩之末,然而對照最後一張圖的職業球員因為手部的堅持此時因身體旋轉產生的巨大動能才剛要從觸球瞬間釋放出來將球送向遠方。
差點5的業餘球員跟職業球員在下桿動能上已有如此巨大的差異,何況是一般球友?所以如何Play like a pro以變成業餘球友中的佼佼者,實在值得所有高爾夫同好深思。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習慣以手部小肌肉擊球的業餘球友為了將球打高,通常在下桿觸球瞬間心中就急著想翻腕撈球,然後就是屢見不鮮的不穩定的擊球跟不可控的左曲、右曲、挖地瓜與剃頭球跑出來。
Jordan Speith在美國PGA球員中以擊球精準取得同齡中不亞於老虎伍茲的成就,其下桿前後延遲翻腕不但讓球充分吃到桿面溝槽成就甜蜜點擊球,而且圖二及圖三顯示其擊球前後桿頭在草皮上走的直線路徑也絕對保證出球後小白球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筆直飛向旗桿。下圖中以第三張圖是一般業餘球友少見的送桿,球友不妨多學習及應用此動作以設法修正不可控的球路。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1/4上桿的低滾起撲球,1/4上桿的劈起球因為加了擊球時的手腕動作故球會飛得比起撲球高一點,相對的球落地後滾動的也就較少一些,良好的果嶺邊劈起球雖然球飛的不見得多高,但必須有效的越過障礙後上到果嶺即停,所以這類的短切不但動作是輕鬆的,出球的方向跟距離即滾切比也是可控的才算是成功的劈起球。教練告訴我相對於3/4及1/2上桿的揮桿,狀況不佳時要良好執行1/4上桿的劈起球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類的劈起球不但上下桿動作要小且要非常乾淨的執行觸球,任何厚擊球跟剃頭球都極可能遭致更難處理的下一桿。反之,1/4上桿的劈起球也是1/2揮桿及全揮桿的基礎動作,若能做到甜蜜點擊球則相信各種狀況的劈起球及全揮桿都能順利執行。短桿大師Phil Mickelson就是劈起球的大師,他能以高仰角、低反彈角的挖起桿乾淨的觸球後讓球以極陡峭的拋物線高飛落地即停。一般球友要打出這種完美的高拋球是有困難的但若熟練此30到40碼內的劈起球可適用在前方有較寬大的障礙區而無法以起撲球越過時使用,另外若旗位插在短邊而希望球上果嶺能較少滾動時也是執行此劈起球的時機。球友在練習場可練習用不同仰角的挖起桿練習1/4上桿的劈起球,就可知道在一樣的揮桿動作之下哪一隻球桿可以過障礙、過小樹跟上果嶺後較能煞車停球了。
高爾夫球的愛好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