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1/4上桿相對於一般1/2平舉及3/4上桿而言是很小的上桿幅度,球友在果嶺附近若球位到洞口間並無寬大障礙區須越過或明顯之障礙物擋在球位正前方,使用低滾的方式將球送往洞口是處理果嶺周邊擊球最保險的方式之一,一般高差點業餘球友對於上果嶺那桿都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不知如何處理,另外或許是美巡賽球員的超高解球看太多了,以為所有上果嶺那桿都要高拋急停才算是完美擊球,殊不知其實自己並不具備此類的技術球技巧,故各種果嶺邊炒菜等失誤在此時應運而生且屢試不爽。其實1/4不曲腕的起撲低滾球不但在果嶺周邊是最不容易失誤的上果嶺方式,也特別適用在各種硬地滾切球、樹下解球、斜坡救球甚至超硬沙坑救球都可運用。其次,幾乎從短到長的球桿都可以拿來打此種1/4上桿起撲球,因為在同樣的上下桿之下球友只要知道自己不同球桿打起撲低滾球的滾飛比,就能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這種安全的低滾球處理不同的球位及狀況。因位高爾夫球只要飛高對於擊球方向及距離的變數就大為增加,故能低就不要高是一般單差點球友普遍知道的擊球準則之一,故球位置於中間或中間偏後的1/4上桿起撲低滾球若練好,絕對有機會讓球友一切一推的功力大增。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0)
- Sep 21 Thu 2017 16:52
好用的1/4上桿起撲低滾球
- Sep 11 Mon 2017 08:44
好重要的最後一哩路—推桿
業餘球友尤其是高差點的球友常常高估了自己的差點,其實這狀況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低估了自己推桿的桿數而來,業餘球敘因為不若職業比賽皆須把球推進洞為止,故業餘球友對待自己球技的心態就決定了最後進洞那桿還剩多遠就OK了。這一篇文章與其說在發文不如說是檢討自己高爾夫球技最弱的一部分—推桿,因為推桿練習場練不到故練得最少、實作最少故心理是最心虛的。曾經在場上比洞賽時詢問過同隊資深球友,他跟我說推桿當下要有無我的境界,天啊,推桿竟然跟禪學有關實在太深奧了,事後想想其實他想表達的應該是推桿必須心平氣和的平順上下桿,推桿出手後頭必須留在原處靜待送桿後再看所推之球停在那兒或是否應聲入洞,另一位資深球友在兩人比洞賽時也曾批評我的推桿準備動作及推桿擊球太草率了。個人的問題是推桿太在意結果而提早抬頭造成推桿時身體晃動,站姿設定太寬及鬆散、瞄球態過於草率、不平順的上桿造成下桿敲球而讓球缺乏正旋滾動。以上這些都是在球敘時資深球友及不同球場的資深桿弟不吝告知本人的推桿諸多重大缺失,從以上林林總總的缺失之中才知道我又要進行螺旋梯的學習方式重新將此最後一哩路練好,把所有的缺失改善才有可能再進步。推桿站姿窄一點、上下桿平順一點且右手勿主動、下桿時雙眼盯住球且送桿時死不抬頭等等。推桿對於差點的進步至為關鍵,推桿無我,與球友共勉之!
- Sep 11 Mon 2017 08:41
進步的關鍵—上果嶺那桿
在練習場一般比較少看到球友練習短桿,也曾看過有球友為了讓球能夠挑高除了採取開放站姿之外,還把桿面打到最開以削球的方式將球打得非常高。其實上果嶺這一桿在進階球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桿,無論是要成功打上果嶺或是為了下一桿的推桿製造更好的球位,短切球都是球友降低差點的關鍵。果嶺週邊原本就存在跟練習場平坦練習墊大不相同的變數存在,有的球在平坦的球道上但更有可能在沙坑、水邊、樹下、長草及各種不平坦的地形,再加上不同天候、風向形成的不利因素都是讓球友失誤的種種原因。面對球場上那麼多的變數個人相信用簡單的處理方式越能提高球友短切的上果嶺率甚至將球切到旗桿附近增加一切一推的機會,各種短桿球友若用同一種打法時因為桿面角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滾飛比,也就是用60度跟9號鐵以同一種擊球方式做出的短切會有不同的效果,故球友們若能善用各支球桿不同的底角以及桿面角的特性,以一種擊球方式進行上果嶺的短切球,那麼無論是在何種困難的球位相信球友們都可較有信心的應對。
- Sep 08 Fri 2017 08:54
大腦影像記憶學習—找尋可仿效的高球好手
高爾夫球教練雖然可以給球友們在學球時很大的幫助,但絕大多數的球友卻不可能完全複製教練的動作、揮桿與節奏,而當自己掌握住高球技巧之後就是一輩子自學自修的開始,進階球友如何讓好的揮桿設定、動作及節奏深植心中及腦中?其實影像記憶學習法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業餘球友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跟著媒體看全世界最強的PGA男子球員的比賽,然後想像有為者亦若是,上桿要非常over、下桿剛猛的把球打到300碼以外,可惜這些老虎伍茲或小麥的完美揮桿也只是在他們巔峰狀態下才做得到的事情,球友們沒有他們的身體素質、條件是絕無可能做到的,勉強為之則是很多資深球友運動傷害的開始。筆者深知自己的身體條件、肌力、柔軟度等條件,除了在揮桿節奏上盡量以影片方式學習LPGA的一些女子選手相對較平順的上下桿之外,在揮桿動作上也找到了幾個美國PGA的現役選手做為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新生代的Jorden Speith(24歲)、中生代的 Zach Johnson(41歲) 以及剛剛在2017年進入美國職業長春組比賽的Steve Stricker(50歲),這三位球員在身材及身體素質上不是特別優異,但因為他們三位在揮桿動作及節奏上相對平順、不過度上桿、下桿擊球後堅持到過左腳時才順勢曲腕送桿,故雖然不是PGA職業球員中的大砲球員卻是相對穩定及精準型的擊球高手,碰巧的是這三位也都是跟筆者一樣是Titleist球桿的使用者,經過了多年自我探究自己的最佳揮桿模式之後決定多多參考這三位球員的揮桿及比賽影片,希望在找到適合自己的揮桿方式後以影像學習法精益求精。各位球友不妨也可請教練或朋友錄下您的全揮桿後找尋適合的職業球員做為自己影像學習的對象,相信假以時日對球友的球技再精進會有一定的幫助。
- Sep 08 Fri 2017 08:51
學習職業球員的打球態度
大部分的業餘球友因為學球較晚及缺乏較完整的學球環境無法打出跟職業球員一樣的水準,但個人觀察打得比較好的球友在各個面向或多或少都有些職業球員的樣子,有的業餘高手打起球來氣勢十足、有些球友處理球時非常慎重、而有些球友則是上場前的熱身準備非常充分,這些林林總總的優點可歸納為一個態度的問題,工作有工作的態度,生活有生活的態度,是故打高爾夫球當然有打高爾夫球的態度。高爾夫球之所以被稱之為紳士的運動就是因為高爾夫球具備跟其他運動大不同的高爾夫球禮儀,在現代高爾夫球運動而言雖然某些古老的規則可能已不合時宜,但上場打球的良好態度應該是在各個時代都是可遵循的。業餘球友若能從練習到上場學習職業球員重視此運動的態度,不但比較容易出類拔萃也能避免因態度輕忽所可能產生的各種運動傷害,故一位球友對待高爾夫球的態度不但決定了其從事此運動球技發展的可能,也大大的決定了其他球友、客戶、長官、朋友等看待您的方式及角度,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無法達到跟職業球友一樣的技術境界,但打球的樣子像個職業球員卻有可能讓我們因此受益無窮。
- Sep 04 Mon 2017 09:07
架Tee,極度個人化的設定
無論是開球木桿或三桿洞的鐵桿開球,架Tee真的是很個人化的設定而且跟球友設定起桿前桿頭離不離地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淺平上桿的職業球員開球時不會把tee架的老高,通常只是讓球高出桿頭上蓋一點點而已,可是也有門派說要把球轟到300碼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把開球時把球tee架的高高的,筆者的單差點球友兩者都有故得到的結論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是自己最習慣且可控的架tee方式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方法。
- Sep 04 Mon 2017 09:03
勿隨意修改預擊流程
高爾夫球擊球前的準備動作融合了教練的教學原理以及個人的習慣動作,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有的人喜歡做幾次的試揮、有的人喜歡做手腕的左右擺動、有的人是將桿頭向正後方平移、有的人會將桿子在手中做鬆緊數次的試握、還有的人會在球位後左右橫移桿頭已找到自己下桿的最適甜蜜點,以上林林總總的各式擊球前的準備動作之功能不脫放鬆心情、舒緩肌肉以及緊張的情緒以蓄勢待發,故當球友有了自己習慣的預擊流程而且覺得此類流程對自己最輕鬆自然之時,請牢牢記住並重複作它,除非有重大的理由需要修改否則應該視預擊流程為擊球的一部份,切勿隨意與隨興修改之以免又要花長時間來習慣它。
- Aug 25 Fri 2017 16:55
2017年7月TPGA長春職業資格考全軍覆沒一談
根據TPGA的規定該次在新竹山溪地球場的資格考試是開放給年齡滿50歲以上的業餘球友競試,三天在同一個高爾夫球場且平均桿數達到78桿時可取得未來長春職業組的參賽權,此次結果是三十多位應試者全軍覆沒。筆者有幸在賽前及賽後到該場地球敘且球友之中正好有TPGA裁判在其中,故觀察到一些業餘球友可能忽視的狀況。78桿其實是差點6的意思,表示每場考試只能多出6桿,一般業餘球友要打到單差點並長期維持本來就很困難,考試時雖然發球台只比業餘白Tee遠一點或相同距離,但在裁判的監看及考試壓力之下,我認為心理素質跟體能維持是球技發揮正常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難怪同組球敘的裁判跟我說想過關至少平時此這球場必須要打到零差點左右以應付考試時的心理壓力、體能負荷及臨場狀況。建議下回要參加考試的球友多加留意自我本身球技及體能狀況,不然就只能抱著志在參加跟充實高球協會基金的心態來參賽會比較好過一點了。
- Aug 25 Fri 2017 16:24
我見過的一號木桿打法
一號木桿是高爾夫球球桿中最長的一支球桿,也是部分業餘球友最喜歡拿的一支球桿,因為雖然擊球方向無法很準但打得遠的快感是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尤其是具有表演慾的球友一場球不算OB的話至少拿來開球十四次,若打歪了重打可能打到二十餘次都不一定。除了業餘球友愛好一木之外,個人也看過練習場Pro拿著一號木不架Tee來練習淺平寬大的揮桿,我注意看了一下該球友真的把這大一號的球道木桿打的非常好,不但球球擊中甜蜜點出球方向也非常筆直。還有就是在一些職業比賽中有一些球員為了600多碼的五桿洞或是長洞又遇到強風時做球會拿此一號木桿在球道上打低飛破風球。我還見過一位年長球友從開球到上果嶺前的全揮桿全部都用一號木桿就解決了,甚至在160碼的三桿洞他都用一號木打小右曲球不但該球上了果嶺而且還會停球,對於一木的控制型打法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自己的一號木桿基本上是在開球上使用並有兩種打法,就是長洞的四分之三全揮桿以及球道狹窄的開球或長三桿洞的二分之一上桿的控制型打法。不過話雖說控制型打法但狀況不好時其實也是很難將球控得好的,所以最長的球桿也是個人覺得要練得動作、姿勢都要精準固定才能讓上球道率進步的關鍵。
- Aug 22 Tue 2017 15:19
【漫话高尔夫】无氧运动的高尔夫如何让人更健康
- Aug 16 Wed 2017 16:05
【漫话高尔夫】高尔夫球就是做自己做得到的事
【漫话高尔夫】高尔夫球就是做自己做得到的事
一般人耳熟能详的香港喜剧电影功夫中有一句名言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然而天下高尔夫却是唯慢不乱,由此可知高尔夫球是所有运动之中少数不受年龄限制甚或是年长者有机会可以驾驭的比年轻人更佳的运动,为何有这种特性呢?实是因为若能以正确的观念从事这项运动,不仅可免于伤痛之苦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它成为您一辈子的好朋友而能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对于业余高尔夫球友来说,在百忙之中能与两三好友抽出空闲倘佯于阳光及青绿色的草皮上,尽情漫步与悠游的挥杆,真是人生一大快事。若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兼打球更是球友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如何拥有正确的高尔夫球知识以让每个喜爱高尔夫球的球友一辈子享受健康的高尔夫人生,就是本文能够完成的初衷跟动力。
- Aug 04 Fri 2017 10:32
連職業球員都會失誤,放寬心吧!!
- Aug 02 Wed 2017 13:51
沙坑擊球下盤完全不動嗎?
一般沙坑擊球時教練會要求球友兩腳先向下踩以穩住下盤,但此舉讓不少人解讀為沙坑擊球時下盤要完全定住用上半身或只用手擊球,其實不管是在果嶺邊的沙坑或球道沙坑擊球,因為下桿時會有或多或少沙子的阻力使得擊球動能被吃掉,故在站位轉身限制條件下更要注意在下桿擊球時將下半身動能轉移到桿頭平順的將球打出沙坑,所以在沙坑中要穩住下盤、有限度的做下半身動能轉移後將球送出沙坑。
- Aug 02 Wed 2017 13:46
找回左邊帶動下桿的練習方法
高爾夫球最難的地方就是在正確肌肉記憶尚未深植腦中時常常會不自覺的跑掉,以左邊大肌肉帶動下桿的右手球員由於右撇子居多,常常不自覺在下桿時右手過於主動以至於造成斜飛球或產生球質較差的小肌肉擊球,此時為了要確保下桿時由左邊下半身帶動下桿,建議球友在練習場可做一些試揮的修正後再執行正式擊球,也就是上桿轉下桿時左腳先行輕踩後再執行下桿擊球,這種練習法可確保下桿時的順序以避免右手過於主動導致動能減損及糟糕的擊球。
- Jul 28 Fri 2017 16:53
可調整桿面角球桿是萬靈丹嗎?
最近因為在調整一號木開球時的右曲球問題桿面在擊球設定時做了稍微開放的瞄球設定,結果雖然開球時大右曲球減少了但球也因為飛的太高而減損了一些距離,另外打鐵桿時雖然是設定方正擊球但出球也越打越高,請教了教練是否是桿面角度的問題,但得到的回覆是揮桿重心的因素可能才是主因,後來成功的修正回直球也得知球飛得太高純粹是桿面打開了,於是將設定回到了方正的站姿、方正的桿面瞄準以及上桿向後低伸跟擊球後向前送桿等調整,終於把開球調成較正常彈道的可控制直球了。市面上已逐漸成為主流的可調整桿面角球桿來作球,不但號稱可打高打低還能修正左曲球或右曲球成為直球,但其實高爾夫球講究的是以一種揮桿方式穩定擊球,故在其他球桿桿面角度不變的狀況下只是在調整球袋中的某一兩隻球桿,無異是增加了上場時擊球方向準確度的變數,故球友在使用桿面角度可多重調整的球桿時建議跟教練好好討論再進行練習,以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無法兩全其美。
- Jul 28 Fri 2017 16:49
破百、破90、單差點
看到坊間高爾夫球雜誌或書籍常常以破百、破90、單差點做為教學等級的劃分,很多所謂三輪車俱樂部的球員也都以破百桿來當作業餘高爾夫球進階的里程碑,進階球友們則以打到8字頭當成是自我實現的目標,至於非職業球員要打到並維持在單差點的水準那就真的要非常努力加上天賦了。一般而言初學者要破100桿常常是心態問題大於技術突破,在這裡不是說技術不重要而是許多初學者其實太在意桿數,常常從第一洞開球後就在算每洞over了幾桿,然後不小心前九洞打了50左右下半場就更錙銖必較的想要維持水準,此時隨之而來的患得患失心理通常就會讓爆桿狀況出現殊為可惜。在進階球友方面,要突破90桿就是心態跟技術問題要並重了,因為只要是bogey base就是90桿了,所以在技術面已達一定水準之下就是減少double bogey而多拿幾個par跟偶爾抓隻鳥就能達到破90桿的成績。至於我所見過的單差點球友則是在打球的心態、球技以及身體素質三方面都並重才可能長期的維持在單差點的水準,個人認為這三項要素中身體素質是這三者中最重要的,一旦受傷了或身體素質變差想要維持在高峰的技術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故業餘球友中能將此運動打到單差點並維持在單差點的球友真是鳳毛麟角,這又回到高爾夫球的真諦之一就是要藉著將球打好的動力把自己的身體素質練的更好,然後讓自己變成身心平衡且身體健康的高爾夫愛好者。
- Jul 24 Mon 2017 13:17
2017年英國公開賽冠軍Jordan Speith
記取去年名人賽後九三桿洞下水+7桿的崩盤教訓,雖然Speith從第一洞開球進長草開始亂了13個洞,還因罰桿陷入落後局面,但靠著最後5洞穩住勝出,這就是偉大球員跟萬年老二們心理素質的巨大差異了。
- Jul 07 Fri 2017 11:06
好的下桿
好的下桿
上桿做對之後,下桿起動時的靜態姿勢會回到低伸上桿時的位置(圖一),然後以身體主動,手腕不亂動在出球路徑上劃出淺平的草痕(圖二),在送桿的最後頭留住且手腕還是別亂動,讓球桿向前送桿粘球到最後一刻再隨著桿頭重量自然向前向上翻腕及收桿(圖三)。